文学作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正文 -> 
老冰棍
发布时间:2023-07-28 16:40    浏览次数:次  来源: 昭陵镇纪委

周六,在农村的父母打电话,告知空调故障,让我有时间回家一趟予以处理。父母年纪大了,对电器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帮父母维修电器的琐事便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

携妻带子赶回老家,打开空调,本着能自己动手的事情就不会假手于人,拆机装机,反复测试,排除故障,忙活半天,不知不觉间满头大汗,加之天气炎热,汗水竟然湿透短袖,顺着胳膊流淌。不知何时,父亲买回一袋冷饮,多次递过一根“老冰棍”,再三对我要求,吃完冷饮再维修,难挡父亲的一再要求,接过冷饮的一刻,看见我的儿子也手捧一盒冷饮,用木制小板舀食,满脸的喜悦、满脸的幸福,父亲在一旁看着,满眼的宠爱。

吃完“老冰棍”,瞬间燥热无影无踪。感谢父亲的关怀,及时给我一根“老冰棍”的清醒,让我在毫无头绪的瞎忙乱捅式的维修中,迅速冷静,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我这个电器“修理小白”“半瓶子”完成了修理任务,感受到了“有里有面,有位有为”的欣喜。

感恩酷暑中的“老冰棍”,对于我而言,源自童年。作为70后,物资匮乏深刻的影响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那时的盛夏,一根“老冰棍”便是人间极品,是整个炎热夏季的人生奢求。

盛夏六月,太阳的炙烤,似乎提醒人们感恩四季的多态,怀念冬的酷冷,冬远去,寒无踪,而此刻,一根老冰棍却无疑成为人们眼中的“世间珍品”。

儿时一群群的伙伴,闷热之际,燥热难耐,可以成群结队的一头扎进小河、水渠,汆入带着阳光味道的水中,但身体的凉爽并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焦渴,但凡有一声“冰棍儿……”,伙伴们便冲刺般的四面而来,围着被棉被包裹的冰棍箱,平时极难得到五分、一毛钱源源不断的装入小贩囊中,一根根冰冻的不完全成型的冰棍,渗着寒气,被孩子们得意洋洋的珍惜舔食,当然也有整根入口,大快朵颐的,但即使如此,也很少有人大口咬嚼,一则冰冷渗牙,二则冰棍作为消夏珍品,实在不应该被随意“挥霍”。

吃冰棍是消夏“大餐”,街头的一声声“冰棍儿”叫卖声,不知勾起多少孩子的馋虫,又不知道多少孩子因此挨揍。家境稍好的孩子,用一根冰棍可以炫耀整条街道,越是被暴晒的街道,越是展示冰棍的舞台,盛夏太阳的毒辣烘烤和手中冰棍的冰凉形成强烈的对比,既可以消渴又可以炫耀,这简直是那个时代盛夏农村孩子们炫耀资本的“利器”,其“杀伤半径”是整个村级的孩子群。于是乎,各类型的冰棍换取计划也便应运而生。有新麦收获之时用小麦偷偷换取的,有用家里鸡蛋换取的,更有甚者,有的偷偷拿出父母珍藏的铜钱换取。所以卖冰棍的小商贩所到之处,有欢声笑语,有洋洋得意,有羡慕嫉妒,更有散布在各家的孩子哭声,此刻小村落里,因为一根根冰棍,演示着70年代孩童们的人间百态。

其实,70年代的冰棍无非就是糖精兑水,国营生产企业也不过是保证水质优良、糖精合格。在那个年代,甜味对人们来讲也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冰棍的甜也是一种专属享受,即便被吮吸殆尽,只留下疏松的冰渣,残存冰渣在嘴中滋滋作响也是一种幸福的展示,比不得如今的生活,各类各式冷饮琳琅满目,雪糕“刺客”随处可见,展示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

渐已消失的冰棍箱,见证时代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奢侈”如今早已普通、寻常,化作千姿百态、各式口味,进入百姓的四季零食谱,但老冰棍里的岁月却历久弥新,初心如故。

一根冰棍,勾起我童年的思绪,拉近我的童年和中年,让我感受生活日新月异巨变的幸福,也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清醒,父亲适时给予的“老冰棍”是清醒剂,像父亲时常的谆谆教诲“咱是农家娃,工作勤快一点、做人实在一点、做事清正一点、对乡亲好一点”,让我在焦头烂额、迷茫之时,迅速冷静,及时纠偏,正确前行,如同党章要求一般,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