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言传身教涵养好家风----我的婆婆
发布时间:2022-05-23 10:13    浏览次数:次  来源: 驻政府办纪检监察组

礼泉县境内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叫甘河。甘河的北岸有一个梨园环绕的村庄叫车家村,居住着200多户人家,全村一个姓,分三大家族,三个自然村:西窑、东窑和南头子。我的家就在西窑。 西窑是村里最大的一个家族,因婆家辈份在村里高,加之公公在族里排行老六,所以,村里人都叫我婆婆六姨或者六婆。 我婆婆姓吕,是个思想传统的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却很能行(我们哪里的方言,意思是精明能干)。婆婆时常教导我们说,人要坐有坐相,站有站姿,坐如钟,站如松;吃饭要讲规矩,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筷子不能在菜盘子里翻来翻去。婆婆告诫我们,穷不怕,累不怕,只要肯登攀,任何事情都会解决的。她还经常念叨说,咱农民要穷不离猪,富不离书。她用自己积累的生活和生产经验,劝勉我们要懂得耕读传家的朴素道理。让我们受用终生。 听村里老人说,当年婆婆娘家生活清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婆婆聪明灵巧,非常好学,一心学啥就会啥。那时村上妇女都不会裁缝,我婆婆原来稍微懂点裁剪技术,她抓住了这个机会,东借西凑,买了一台缝纫机,就干起了裁剪活。为了不影响生产队的工分,她利用晚上闲暇时间揽活做衣裳。那时候,大家的衣服基本就是手工缝制,婆婆肯钻研,不嫌麻烦,干活麻利,针角细致,做出来衣裳宽窄合适,好看得体,收的价钱也适中,女娃娃的衣服她就免费在衣襟上绣朵花,男娃的衣服她就免费在易磨损部位多加一层。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婆婆用她娴熟的缝纫技术和宽厚的品行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周围几个村的都来找婆婆做衣裳,家里的布料常常堆得厚厚一沓,尤其是快过年的腊月天,婆婆晚上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公公看婆婆太辛苦,就让她少接点活,少挣点钱。婆婆却说“人家找咱做衣裳是信任咱,我不接活,大人不穿新的就不穿了,娃不穿新衣就不叫过年,一年到头了,咱辛苦一点,让娃们有新衣服穿,高高兴兴过好年。”

就这样,婆婆白天忙地里的活,晚上加班做衣裳,家里很大一部分收入是婆婆用剪刀和缝纫机裁剪出来的,包括老公姊妹三个求学之路。直到如今,那台手把被磨得锃亮的缝纫机,好似一个淳朴珍贵的纪念品,陈列在我们老家的瓦房里。

或许是因为婆婆没读过书的原因,所以,她很重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婆婆一生育有三个子女,她和公公受苦受累、勤俭持家,做务庄稼地和果园,供养三个子女安心上学。我丈夫有两个姐姐都是通过自己勤奋读书,考上了大学分配工作的。

婆婆一辈子不但勤劳,而且心灵手巧,能画能绣,纺线织布样样拿手,不管什么花色图案她一看就会。尤其面人,剪纸剪花,做献食(祭奠亡人一种面食)之类,还有小孩脚上穿的猫头鞋、猪窝窝,她都做得活灵活现,人见人爱。记得我们刚在县城买了单元房,为了节省开支,婆婆到窗帘店里转了一圈,回来就让我和丈夫只买些布料,她将布料拿回家自己做,我怕没有买的样式新,但又考虑经济拮据,才勉强答应了。过了两天,婆婆便背着窗帘来了,丈夫和我搭手挂了上去,借着灯光仔细欣赏,比买的还新颖好看。同院的朋友来家逛,还羡慕地问在哪家订做的。现如今,那套窗帘还在老屋里挂着呢,让我们时时回味美好的往事,为婆婆的巧手感叹不已。 有了婆婆的言传身教,丈夫和两个姐姐从小就非常懂事,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婆婆干家务和庄稼地里的农活,白天割草、喂牲畜,晚上在家读书学习,相互讨论学业上的疑难问题。如今,他们姊妹三个每每说起这些往事,眼睛里总是闪着忆苦思甜的泪花,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说,咱妈这辈子吃了苦受了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做儿女的要懂得感恩父母,敬老爱幼。 两个大姑姐在陕北工作,离婆婆远点,一年半载回家有限。但是婆婆总说,只要孩子们幸福,安心为国家干事,远离我不算什么,我有贤惠媳妇和孝顺儿子服侍,每天吃得好,身体硬板,这都是过去勤苦修来的福。婆婆总在人面前夸赞我和丈夫。我心里高兴,对婆婆更加敬重和佩服了。她是我做人处事学习的榜样。

前一年,婆婆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腿脚不灵便了。公公生病那一年,婆婆依然替我们着想,硬是没让我和丈夫和两个大姑姐请过一天假,直到公公去世前一段时间,婆婆都是一人料理公公每天的衣食住行。

如今,婆婆已80多岁了,但是,她依然每天还为我们做好饭菜,并且变着花样,让我和丈夫下班回到家,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婆婆就是这样,用她温言善行激励着身边的子女,感动着周围的亲朋好友,成为我的“宝贝”。有个朋友对我说,有这样的好婆婆是掉进福窖里了。我回她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感恩婆婆,感恩生活让我遇到婆婆。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公婆是我们每个儿媳的本分。为人子女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