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我们耳熟能详的南宋词坛泰斗,与苏东坡合称“苏辛”,其文学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 但辛弃疾并不是一位只会吟唱“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的懦弱文人,他更是一位彪悍勇猛、战功卓著的爱国将领。“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辛弃疾的一生是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的一生,却也是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一生。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辛弃疾天生体格健壮魁梧,又满腔热血,一身侠义之气勇冠闾里,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长江边遭遇大败,完颜亮本人也被叛乱的金国贵族杀死,被金国残酷压迫北方人民重燃驱除鞑虏的信心,各地抗金起义军揭竿而起,久有报国之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家乡听到消息后,组织两千人的队伍投入抗金将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耿京的掌书记。当时有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和辛弃疾关系很要好,他耐不住青灯古佛的寂寞,也拉起一支队伍,由辛弃疾举荐加入耿京大军,但这义端这和尚没过几天便受不了起义军的清贫生活,偷走了耿京的帅印投降金军,耿京闻讯大怒,责怪辛弃疾识人不淑。辛弃疾当即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内抓回义端谢罪。言罢,辛弃疾飞身上马、夜追逃僧五百里,一刀将义端砍落马下,割其首级掷于耿京帐前。是年辛弃疾仅二十二岁。
壮岁旌旗拥万夫,坐断东南战未休
斩杀逃僧后,辛弃疾重获耿京信任,二人齐心合力在沦陷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期间经历大小战役二十余次,每次辛弃疾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把朴刀,杀敌无数,金兵闻之胆寒,但义军毕竟人数稀少,供给不足,难以开展大规模作战,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宏伟愿望,辛弃疾建议耿京尽快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获得支援,耿京欣然赞成,当即派辛弃疾奉表归宋,商议伐金事宜,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接见了辛弃疾,封其为承务郎、东平节度使掌书记,并让他带着东平节度使的官印回山东向耿京复命。然而辛弃疾刚走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就接到一个噩耗,耿京被部将张安国杀害,叛徒降金、义军溃散。进退维谷的辛弃疾怒发冲冠,他带领五十人轻骑快马,千里奔袭,犹如一道闪电般杀入金军五万人大营,左突右冲,犹如神兵天降,在金营中寻得丢盔弃甲的叛将张安国,只手将其揽上马背,押回建康交南宋朝廷处死,来去之间,视数万金兵如草芥,奇袭金营使辛弃疾名声大噪,官拜江阴佥判。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南归之后,辛弃疾辗转赴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等文职官员,期间,辛弃疾多次上书朝廷,力主抗金,表示自己有能力、有办法收复失地、直捣黄龙。辛弃疾将自己的抗金战略和军事策略战术理论编撰成册,献于朝廷,即《美芹十论》、《九议》两部书。其中的论述以今天的眼光看,在当时都是极其正确的,比如《九议·其六》中关于金朝在北方沦陷区的判断“地广不足虑,财多不足恃,兵多却难以调遣”这个判断指出了抗金的可能性,虽然金朝已经进入中原攻城略地,看似兵势大而辖区资源更多,但实际上由于金朝对各地民众的欺凌、作为侵略者立足未稳,又没有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来驾驭那么广阔的地区,因此并非不可击败的。南宋有民心的优势,虽然军事上弱于对手,但集中力量发动进攻实际上远比坐守能获得生存空间。同样的道理,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审势》中更加详细的进行了论述:“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弃疾对金人统治区的政治、军事和攻守之间的“形”与“势”的独到见解,纵观有宋一代,无出其右者,但是孱弱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对辛弃疾的建议没有采纳,同时,因为他的抗金主张,统治阶级对辛弃疾在政治上进行排挤,致使他的仕途也是郁郁不得志,为宦生涯,辛弃疾虽有“我病君来高歌,惊散楼头飞雪”的豪情和“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的英雄气概,但一腔报国热血,也只能赋予酒后的挑灯看剑,梦里的吹角连营。辛弃疾的青壮年岁月就在频繁的调任、赴任中被荒废了,直到他68岁那一年,金人又倾巢出动,大举南下,南宋岌岌可危,朝廷才想起了这位抗金老将,皇帝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然而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是廉颇已老,羸弱不堪,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气若游丝的喊出“杀贼,杀贼”四字,令后世千百年来仍扼腕痛惜、唏嘘不已。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最终没能实现他“整顿乾坤”“收拾旧山河”的宏愿,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在中华民族面对困厄交加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拯救民族危亡。身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平年代,祖国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安宁,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饮水思源,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努力奋斗!